宗博館與北京首博再度合作 重現明代法海寺壁畫璀璨風華
2014年11月,世界宗教博物館、北京首都博物館與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合作,推出「重彩流金六百年—法海寺 壁畫 故事 」特展,以明代壁畫典範-北京法海寺壁畫為主題,從圖像、信仰、藝術、工藝等面向入手,運用多媒體、臨摹作品展示等多元手法,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式看見法海寺壁畫,呈現其生動豐富的文化底蘊。
北京法海寺原稱龍泉寺,明代改建為「法海禪寺」。根據碑文紀錄所知,該寺之起建者為太監首領李童,改建的時間為正統四年至八年 (1439-1443),後又在弘治十二年至正德元年(1504-1506)間有改建。該寺最重要的壁畫內容在大雄寶殿。原本殿內有三世佛、十八羅漢、大黑天及李童像,然已於文革期間被毀,只存壁畫、石碑、經幢及少數供器。透過《敕賜法海禪寺碑記》、《法海禪寺記》等記載,可見其建寺、裝修、塑像、壁畫等皇家氣派的尊崇地位。
座落於北京石景山區的法海寺,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,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大雄寶殿內的明代巨型壁畫,設色構圖依然細緻可見,其精美程度和藝術價值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。壁畫面積約237平方公尺,內容為佛眾菩薩、二十諸天、飛天、動物花卉和山水祥雲等,表現莊嚴與美感兼具的佛國境界。壁畫主事匯集明代宮廷畫師與民間壁畫大師之心力所完成,也是現存少數宮廷壁畫之代表,凸顯當時佛教之興盛,亦呈現寺廟壁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。
複雜而精細的繪製技巧,使法海寺壁畫精采絕倫。壁畫中各類人物的形象神態、服飾衣冠、動物的神情與毛髮,無不精細入微、惟妙惟肖,塑造諸佛菩薩威嚴、優雅與悲憫的形象。運用透視構圖、渲染重疊等技法,構築神聖空間的美感與意境,引人入勝、直指人心。而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歲月,剝裂、脫落等現象尚未造成大肆破壞,可見牆面工底技藝之高超。
本次特展從三種面向呈現法海寺壁畫:一是等比例臨摹畫作,使觀畫者能仔細觀察其一筆一畫,猶如倒轉時光,回到壁畫初現的輝煌時代。二是多媒體成像,依據空間格局佈置,運用多媒體互動手法,以最接近原尺寸的大型投影,搭配動畫、說明文字,在震撼的臨場感中,認識諸佛菩薩。三是解析內容圖像,更多的藝術知識與學習,如佛菩薩、諸天、神魔精怪、動植物、服飾、顏料等,加上對於壁畫繪製與修復工法介紹,更全面地了解法海寺壁畫。三種不同的展現方式,讓參觀者體驗不同於寺廟觀光的多種壁畫面貌。
為了完整表現「三看」法海寺壁畫,展場以五個主題串聯,引領觀眾細細品味與體驗探索:
在遍尋不著法海寺壁畫臨摹作品之際,透過專家學者的輾轉介紹,將借展大陸私人收藏家之臨摹作品:三大士與梵天帝釋天禮佛圖。以特殊先進的印刷技術加上與當代工筆重彩畫家合作,歷經多年針對壁畫技法、礦物顏料等多方研究,試圖重現六百年前法海寺壁畫之絢爛輝煌。
壁畫以繪製場所的不同而區分,歷史悠遠, 從洞穴、墓室,進入各式建築之中,形成不同的壁畫類型。壁畫與宗教的關係密切,為神聖空間的重要元素,形神俱妙,兼具藝術美感與精神理想。
法海寺壁畫為現存少有的皇家寺廟壁畫,宮廷與民間畫師傾其技巧與心力,結合唐宋繪畫傳統與當代(明代)的創新,在有限的寺廟壁面,展現無限的佛國空間及其思想。這是宮廷寺廟的不凡規格與傳奇歲月,更是建築空間與繪畫的奧妙融合。
本區展示手法以多媒體影音與互動裝置為主,引領觀眾走進法海寺,與諸佛菩薩相遇、對話。
法海寺壁畫採用重彩設色與堆金技法,複雜而精細的工筆,使其精美絕倫,氣韻生動,並各有其敘事內容與工藝。本區以科學式的解構為概念,轉化複雜的內容主題,以圖文與相關物件聯想的方式,深入淺出地介紹壁畫中的美學與信仰精神,兼具藝術欣賞與知識學習的功能。
法海寺壁畫歷經近六百年的風雨歲月,至今保存完好,可見繪製與牆面基底製作的高超工藝。簡潔分析其原料、色彩、工法,層層說明,介紹基本工法步驟,並展示實際之顏料與工具。
在畫師筆下,每一位佛菩薩、每一景致花草,皆蘊藏著深刻的信仰意涵與工藝技法,歡迎您走進世界宗教博物館,與我們一同探索這六百年不墜的寺廟壁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