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民俗」稱之,即現其貼近常民生活的特質,不強調深奧的佛法義理,著重現實需要,簡單易行。觀音化為民間眾女神之一,既具有慈悲救苦的願力,也能有求必應,滿足人們祈願求福、消災延壽的心願。觀音造像取材廣泛,例如三教義理、地方風俗以及靈驗傳說等,甚至是隨興的創作靈感,也不拘泥特定的材質、形制,既能適應環境,因應宮廟、家庭、個人的需求,也保留住佛法的精神,形成平實又人性化、母性化的親切樣貌。

一、觀音佛祖

  「觀音佛祖」的稱號,主要來自台灣民間宮廟對於觀音菩薩的尊稱。依據佛典,觀音菩薩是「正法明佛」、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」,信徒遂以「佛」稱之。因為觀音信仰的興盛,供奉民間神衹的宮廟也會配祀觀音佛祖,如北港朝天宮、大甲鎮瀾宮等,或是以觀音為主尊,再配祀其他民間神祇,以龍山寺最著名。

二、觀音媽聯

  觀音媽,既是親切自然的稱呼,尊稱慈愛、威嚴的一家之長,深入台灣人的生活之中,也是佛教、道教共祭祀之神明。以觀音媽為主的神明綵仔(觀音彩)加上「佛光普照」橫批以及左右對聯以示吉慶,即稱為「觀音媽聯」,這是觀音信仰與造像集結在台灣家庭正廳、神明廳祭祀的代表,也是觀音信仰普及的例證。觀音媽聯的圖像內容,以觀音、善才(財)、龍女為主,其他組合依據地方、需求不同而加上其他守護神或傳統的家宅神,如媽祖、關公、土地公、灶君等。

 
     
  ::選例::
敷金木雕觀音 觀音善財龍女漆像 磚燒觀音